七娘媽
七娘媽

神明當乾爹/乾媽!台灣囝仔的『天公仔子』養成記

在台灣民間信仰中,「拜契」神明為乾父母(認神明作契父、契母)是一種常見的習俗,目的是祈求孩子平安健康、消災解厄,尤其是當小孩身體不好、命格較輕或家中長輩認為孩子需要更強神明保佑時,會替他/她去「拜契做契仔/契女」。這類儀式有時也叫作「認契神」、「認神明做契父/契母」、「神明契子契女」。

拜契給神明的意義

  • 神明做乾爸媽:象徵孩子由神明庇佑。

  • 補運補命、壓驚安胎:有時嬰兒體弱、出生不順、或命中沖煞,會透過拜契來穩定氣場。

  • 增添福緣與貴人:希望孩子一生受神明照護,平安順利、功名成就。

適合拜契的神明

台灣常見被認作乾父母的神明包括:

  1. 媽祖(尤其是「註生媽」或「臨水夫人」):庇佑孩童健康。

  2. 觀音菩薩:慈悲護佑,適合體弱或多病的孩子。

  3. 關聖帝君、城隍爺王爺:威武鎮煞,適合命格需強勢神明護持者。

  4. 土地公(福德正神):親近地方守護神,保平安。

  5. 七星娘娘(七娘媽):專司兒童護佑,傳統「做十六歲」習俗與之相關。

注意事項

  1. 廟宇選擇:建議選擇香火鼎盛、與家庭淵源深的廟宇,或請長輩推薦。

  2. 還願與誠心:若孩子健康改善,可依願還願(如捐香油、助印經書)。

  3. 現代簡化:若無法常到廟中,可將神明香火或符咒供奉家中,定期參拜。

拜契不僅是信仰寄託,也反映傳統社會中「神人共育」的觀念,透過神明的權威彌補孩子命格的不足,同時強化家族與神明的連結。

如何認神明做契父/契母?

「認神明做契父/契母」是一種民間信仰習俗,父母將子女「過契」給神明,祈求神明庇佑孩子平安健康、順利成長。以下是相關習俗的整理:

一、祭拜時間

  • 擇日可挑選契神的誕辰、吉日,或問神明擲筊擇日。有時可由廟方安排或參考通書

  • 時辰建議上午陽氣旺盛時(7:00-11:00為佳)準備供品

二、祭拜地點

  • 廟宇:決定要認哪位神明的廟宇。可詢問廟方是否有固定儀式、收費、規矩。

三、準備供品

  1. 半生熟的三牲或素食(若是觀音、媽祖等)

  2. 酒、茶或水:三小杯 ( 拜素食不供酒 )

  3. 水果:3樣或5樣。

  4. 甜品、糕餅、喜糖等

  5. 金紙:(視神明屬性選大壽金、壽金、刈金、福金、床母衣等組合)

  6. 紅紗線(繫孩子手腕或腰間)鎖片、手鍊寓意「鎖住」孩子福氣,避免災厄。父母可在孩子手腕或腳踝繫上紅線,象徵與神明連結。有的廟會提供加持過的紅線、平安符、紅帶回家保護孩子。

  7. 其它:各式包裝食品飲料

認神明作契父契母供品
認神明作契父契母供品

四、祭拜程序

  1. 上供。

  2. 點燭(廟方有供則省略)。

  3. 神前獻茶、酒。

  4. 焚香迎神(每一香爐一或三柱香)並祈求平安 ( 至廟宇拜拜,要先至廟前的天公爐焚香朝天祭拜 )。

    祈願文參考

    「弟子/信女OOO(姓名),生辰八字(例:農曆○○年○月○日○時),住居(○○縣市○○里○○號),今誠心至意,稟告聖前,願認____大德尊神(如:天上聖母、保生大帝、玄天上帝、觀音等)神明為契父(或契母),以仰賴神靈庇佑,望神明慈悲收納,護佑弟子平安順利,福壽康寧.........

    如已有契書,稟報後雙手奉上放於神前,或放進廟方指定處。

  5. 擲筊請問神明是否允收,擲得聖筊即代表允收。

  6. 如有茶酒,可舉杯三敬,表達敬意與誠意。

  7. 由廟方人員或道士誦經,孩子(或父母代為)向神明行跪拜禮,並佩戴絭或信物。

  8. 燒金紙 ( 有些會放鞭炮,慶賀神明應允 )。

  9. 奠酒,將酒灑於紙灰上 (未供酒者省略)。

  10. 完畢後再拜謝,可說:「弟子/信女OOO謝神明收納,永懷感恩。」

  11. 撤供。

    部分廟宇會幫忙登記契子/契女姓名資料,可領護身符或香火袋留念